
基本信息:
姓名: 刘雅琪
年级: 2022级
专业: 生物医学工程
主要获奖:多次学习优秀一等奖学金,宋庆龄未来助学金,建国奖学金;全国大学生生物医学工程创新设计竞赛国家一等奖、国家三等奖;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国家二等奖;中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国家三等奖;APMCM亚太地区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国家三等奖;上海市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大赛二等奖;SCI论文共同第一作者、软件著作权1项;优秀共青团员,实践先进个人,优秀志愿者,优秀学生干部等。
引言:
两年前选择生物医学工程时,刘雅琪同学对这门交叉学科充满向往,相信在医学与工程的交汇处能够有所作为。如今回望,她发现这条路确实比想象中更具挑战,却也更有意义。
在学习中打磨基础
医工交叉学科的复杂性超出预期——它要求学生既要了解医学又要更懂工程,既要掌握硬件又要精通算法。面对这样的要求,刘雅琪同学选择沉下心来,认真对待每一门课程。三年下来,她的均绩为4.08,70余门课程成绩在90分以上,所有专业课平均成绩96.17分,三年GPA持续上升。数字背后是日复一日的积累,而更珍贵的收获,是扎实的专业基础和严谨的学术态度。也正是这份厚积,给了她敢于在更高舞台上"破浪有声"的底气和实力。

在科研中探索方向
大二时刘雅琪同学进入实验室,真正开始接触科研。第一个项目是双极导联心电图机及R波识别算法,她负责部分硬件设计与算法开发。从电路焊接到信号处理,每个环节都需要反复调试。过程虽然辛苦,却让她理解了从理论到实践的真正含义。在这个过程中积累的经验,为她之后更核心的工作奠定了基础——基于深度学习的心脏年龄预测模型研究。她用深度学习网络分析心电数据,构建预测模型。相关论文已录用见刊,她是共同第一作者;基于此,她也独立开发了心电年龄预测软件,获得软件著作权。
从迷茫到清晰,从探索到突破,科研让她在一次次试错中成长,也让她明白,真正的进展往往诞生于无数次"再试一次"的坚持中。

在竞赛中锤炼能力
成果需要实践检验。过去几年,刘雅琪同学参加了不少学科竞赛,在实践中检验所学,其中最难忘的是第十届全国大学生生物医学工程创新设计竞赛。
她所在的团队开发了"心龄智探"项目——一个基于深度学习的心电年龄预测系统。从数据处理到算法优化,从系统设计到用户体验,每个环节都经历了反复打磨。最终,该项目获得医工AI赛道一等奖全国第一名。作为获奖代表,团队在大会闭幕式暨颁奖仪式上分享了项目历程,在全国大学生生医工竞技的最高舞台上展现了上理学子的卓越风采。
这样一份荣誉,让她真正理解了什么叫"破浪有声"——那便是不仅要敢于迎风而上,更要敢于在时代浪潮中发出属于自己的强音。


在实践中承担责任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除了学业科研,刘雅琪同学始终相信,个人的成长要与责任担当相结合。从共青团员到共产党员,她在实践中不断锤炼自己:担任国旗护卫队旗手、学习帮扶科目负责人,在服务中锻炼能力;在红十字会考取急救证,累计志愿服务超过100小时,用所学知识去帮助他人;作为暑期实践项目负责人,她带队开展"薪火相传·红色基因溯源"活动并获校级奖项,用实际行动诠释青年担当。
这些经历让她更加明白,专业能力决定能走多远,而责任担当决定这条路的意义。无畏前行的勇气,不仅体现在学术探索中,更体现在对社会奉献的行动里。

关于未来
对医工交叉领域的热爱,让她更加坚定未来的方向——在工程与医学的交汇点,为提升人们的生命质量与体验做出贡献。这条路或许漫长而艰辛,但她愿为之不懈求索。
写给学弟学妹
基础课程是根基,那些看似枯燥的内容,在日后做项目时会发现它们都有用。实验室和竞赛是很好的平台,在实践中才能真正理解知识的价值。科研路上会遇到困难,但正是这些挑战让人成长,保持好奇心,慢慢就能找到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