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均波-硕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

发布者:董尹发布时间:2023-04-27浏览次数:633

姓名

葛均波

职称

主任医师、教授

导师资格

博士生导师

学科专业

心血管内科

联系方式

电话:13901977506

E-mailge.junbo@zs-hospital.sh.cn

一、个人简介

葛均波,中国科学院院士,教授、博导,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安徽省立医院院长、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院长、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国家放射与治疗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心血管介入治疗技术与器械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第十二届、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现任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会长,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主席,中国胸痛中心联盟主席,世界心脏病联盟(WHF)理事会常务理事、世界华人心血管医师协会第二届委员会荣誉会长、美国心脏病学会(ACC)国际顾问。担任《Cardiology Plus》主编、《Herz》副主编、《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副主编、《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副主编。

葛均波院士长期致力于推动我国重大心血管疾病诊疗技术革新和成果转化,创造了多个心脏病领域的“中国第一”和“世界第一”:他在国际上首次发现心肌桥特异性超声影像学诊断指标“半月现象”和“指尖现象”,使心肌桥的检出率提高到95%以上;在国际上首创“逆向导丝技术”,攻克了复杂冠脉病变介入治疗的“最后堡垒”;此外,葛院士推动“胸痛中心”建设上升为国家卫生战略,并带领团队经过十余年努力,研制出国内首例生物完全可降解支架且去年获批上市;作为心血管医学创新的带头人,他发起中国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CCI)和中国医学创新联盟(CMIA)。

作为项目负责人,先后承担了包括“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985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项目、上海市重中之重临床医学中心建设项目在内的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目。SCI收录通讯/第一作者论文600篇,主编英文专著1部、中文专著24部。担任《内科学》(8版、第9)、《实用内科学》(15)教材的主编工作。

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科技奖项10余项。曾获得上海市银蛇奖一等奖、上海十大杰出青年、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上海市科技精英、谈家桢生命科学奖、感动上海十大人物、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好医生”科研成就奖、中国侨界杰出人物、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九三楷模、上海市仁心医者奖、中国好医生、白求恩奖章、感动上海年度人物、首届转化医学杰出贡献奖、第十一届中国医师奖、第五届树兰医学奖、第十一届健康中国论坛“年度十大人物”、十大医学杰出贡献专家、国家卫健委“最美医生”、上海市科技功臣、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等荣誉称号。

二、主要学习与工作经历

1. 教育经历:

1979.08-1984.07 山东省青岛医学院儿科学 本科

1984.08-1987.08 山东医科大学研究生部 硕士

1987.09-1990.01 上海医科大学(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内科学 博士

1990.04-1993.03 德国美因兹大学内科学 博士

2. 工作简历

1987.12-1988.02 山东省立医院 住院医师

1993.04-1994.03 德国Essen大学医学院心内科 博士后

1994.04-1995.03 德国Essen大学医学院心内科 住院医师

1995.03-1999.05 德国Essen大学医学院心内科 血管内超声室主任

1999.06-2002.06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 副主任

1999.06-至今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导管室 主任

1999.06-2009.05 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 副所长

2002.07-至今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 主任

2008.09-至今 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 PI

2009.06-至今 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 所长

2014.01-2016.05 同济大学 副校长

2016.12-至今 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 院长

2018.11-至今 安徽省立医院 院长

2019.4-至今  国家放射与治疗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

2022-至今 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

2023.03-至今 全国政协第十四届委员会常委

三、主要科研工作与成绩

长期致力于推动我国心血管疾病临床技术革新和科研成果转化,在冠状动脉疾病诊疗领域,尤其是冠心病发病机制、冠脉疾病腔内影像诊断、冠脉介入治疗策略创新、新技术推广等方面,取得一系列高质量科研成果。

率先在国际上应用血管内超声评价斑块的影像学特征,提出了易损斑块的血管内超声量化标准。该参数被采用为斑块稳定与否的判断标准,并被录入美国心血管专家Eric J. Topol的权威专著《急性冠脉综合征》教科书。

在国际上首次发现心肌桥腔内影像和多普勒特征性改变“半月现象”和“指尖现象”。心肌桥是由于冠状动脉部分节段走行于心肌纤维中,在心肌收缩时受到压迫,影响冠脉血供而致心绞痛、心律失常甚至心肌梗死,传统冠脉造影容易漏诊。“半月现象”和“指尖现象”发现并修正了传统的对特殊类型心肌缺血的治疗策略,成果被N Engl J Med等杂志引用200余次,并被编入经典心血管病教科书《Brauwald’s Heart Disease》和卫生部规划教材《内科学》。荣获200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率先在中山医院建立了华东地区第一条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抢救“绿色通道”(1999-至今),使心肌梗死病人能在抵达医院后90分钟内得到有效治疗,2012年“绿色通道”团队荣获“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在国内较早建立中国人冠心病样本库,发现可作为再狭窄独立因素的分子遗传学和血清学指标,研究成果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并临床转化;组织国内7个临床医学中心开展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比较了新药西洛他唑与噻氯匹啶疗效,证实西洛他唑在支架内再狭窄和血栓形成的预防方面优于噻氯匹啶。该研究被2003年美国介入心脏病年会评为年度十大"最新突破性研究",成果推广到全国100多家三级医院1.2万余例患者获益。

研制国内首个可降解涂层新型冠脉支架(2000-2005),打破了国外支架的长期垄断,支架价格得以大幅降低,使致死性支架内血栓形成发生率由原来的1.2-1.9%降至0.34%,支架内血栓发生减少80%,支架植入后双联抗血小板疗程由至少12个月缩减至6个月,显著降低医疗费用和出血风险。2006年被评为国家“863计划”新材料领域两项优秀研究成果之一,CREAT注册研究评价“该支架可能是当前降低支架内晚期血栓形成风险的首选”。支架上市以来,目前国内市场占有率达22%,超过900家医疗机构应用该支架,平均每年超过8万例冠心病患者获益。研制出我国首个完全可降解冠脉支架“Xinsorb”。研究结果2013年在国际权威心脏介入大会Euro-PCR上该研究结果以特邀报告的形式公布,引领了我国“冠脉介入治疗的第四次革命”。

2005年首创“逆向导丝技术”,使传统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冠状动脉完全闭塞成功率不足65%提高到90%以上。2005年,作为大陆首位受邀手术演示者,在美国TCT会议上进行手术演示,开启了CTO逆向开通时代。目前,CTO逆向导丝术式已成为CTO治疗的三大常规术式之一,在欧美、日本和我国的CTO介入治疗中,有25%运用了该技术。

作为国际CTO俱乐部在我国大陆的唯一会员,为了推进我国CTO介入治疗的开展,2005年,组建中国CTO俱乐部,并任俱乐部秘书长,极大推进了我国CTO病变介入治疗策略的发展和技术革新。

2022年成功完成世界首例多聚合物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P-TAVR),此例成功植入标志着中国瓣膜病的治疗进入多聚合物新时代,也表明了中国心血管医疗器械企业已经开始在部分领域引领全球创新2021年完成全球首例HanchorValve球扩式TAVR手术治疗AR,该瓣膜系全球首款经股入路、带有锚定结构、可治疗重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和重度主动脉瓣狭窄双适应症的球扩式TAVR产品,解决了经股入路治疗单纯性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这一世界性的技术难题2018年,完成了世界首例经心尖二尖瓣夹合术(ValveClamp),二尖瓣夹合器是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二尖瓣介入新器械,该手术的开展标志着我国二尖瓣反流治疗进入微创新时代。此外,成功实施了多项革新技术的“首例”,2010年完成国内首例经皮主动脉瓣膜置入术(TAVI);2012年完成亚洲首例经导管二尖瓣夹合术(Mitraclip)2013年完成国内首例经皮肺动脉瓣置入术(PPVI)2014年完成华东首例左心耳封堵术2015年完成世界首例深低温冷冻消融去肾动脉交感神经术等。

历年来,先后承担国家及省部级课题20余项,SCI收录通讯/第一作者论文600篇,获得发明专利40项。主编英文专著1部、中文专著24部。担任《内科学》(8版、第9)、《实用内科学》(15)教材的主编工作。

四、主要社会学术团体兼职

12018.12-至今世界心脏联盟理事

22019.09-至今世界华人心血管医师协会荣誉会长

32019.12-至今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会长

42019.06-至今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

52018.03-2020.03美国心脏病学会(ACC)国际顾问

62011.04-2014.04亚太介入心脏病学会主席

72015.12-2018.12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十届委员会主任委员

五、主要研究方向

1心血管病学